上海紫竹科学园区:打造数字头脑城
《解放日报》​ 2003-07-02 4398

本报讯(记者刘斌通讯员金丰羽) 成功的科学园区有条“国际惯例”:依托周边著名大学崛起。上海紫竹科学园区经过一年建设,一个大学支撑、研发为先的发展模式正在锻造成型,10多所在世界数字技术领域独树一帜的国际名校,陆续前来洽谈合作发展。园区负责人日前向记者透露,合作发展包括设立分部、联合办学、定点培养等各种运作方式,个别项目已进入可行性论证阶段。

产学研一体化是所有科学园区的“共同语言”。上海紫竹科学园区的创新点,在于以大学人才和科研优势为依托,瞄准以微电子、光电子以及纳米科技、生命科技为代表的新兴科技领域,建设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战略产业培育基地。据介绍,“紫竹”正在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通过五到八年的建设,力争园区内拥有十所知名高校、百名院士、千名教授和万名相关产业精英人才。据悉,“紫竹”发起方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学,已决定整建制迁入园区,所有本科生与研究生明年都将在园区迎来新学年。华东师范大学也已决定将学校行政总部及各重点项目科研院所迁至园区,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已着手进行。由这两所全国重点高校为主体构成的大学园区,将成为国际名校集聚的平台。美国得州大学、密歇根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以及我国的台湾新竹交通大学、北京清华大学等名校纷纷投来关注的目光,合作洽谈正在有序进行。

开发主体民营化、运行机制市场化、产学研结合紧密化的运作模式,吸引了投资商。今年头5个月,紫竹园区吸引外资超过2亿美元。10多家前来安营扎寨的企业有个共同特点:数字技术的头脑型公司,主要从事集成电路芯片、通讯及软件的研发、设计、测试、生产和销售。勇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中科院上海有机所,规划建立一个全新科研孵化中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芯一号”主人,投资成立上海汉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美国微软公司投资创办的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等一批软件研发企业陆续进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