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黄丽春7月20日报道:在全国16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位于上海闵行浦江第一湾畔的“紫竹”显得有些“抢眼”——唯一一家由政府、企业、高校联合投资,并由民营企业为投资开发主体,进行运作的新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6年过去了,这些“基因”的排列组合产生了神奇的“质变”,曾经满是农田的吴泾镇蒋家村13平方公里土地上,大学园区、研发基地和公共配套区拔地而起,创始人沈雯“给我二十年,给你一座科技城”的梦想已渐成现实。
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骆山鹰依旧清晰地记得,2001年沈雯带着他和另外三位副总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情景,当时的吴泾还是远离市区、交通不便的化工重地,蒋家村人迹罕至,到了晚上只剩一片漆黑瞎火。
2005年的“紫竹”
2014年的“紫竹”
为什么要在这里建高新区?骆山鹰说,这不是“至上而下”的行政命令,也不是“至下而上”的一厢情愿,而是闵行区政府、上海交通大学和紫江集团三方的“一拍即合、不谋而合”。1981年,闵行马桥俞塘村乡镇企业家沈雯从塑料小作坊起步,因替“可口可乐”生产塑料瓶,事业迅速扩张,一步步发展为业务遍布全国的紫江集团。进入20世纪初,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存空间愈发艰难,以制造业为主的紫江集团也在寻找“突围”机会。
彼时,全国各地的高新区历经1991-2001年十年间的发展和壮大,已经成为引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2001年9月,在武汉召开的“国家高新区所在市市长座谈会”上,科技部正式提出“二次创业”,通过实现“五个转变”,国家高新区要展现新的气象,增强创新活力和发展实力,提高向周边区域、相关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区域和全国的整体发展。
在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指导方针下,上海市、闵行区二级政府听取多方意见后,决定建立紫竹高新区,并由民营企业紫江集团担此重任,依托著名高等院校资源,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高科技园区,填补上海高科技园区缺乏高校支撑的空白。
2005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
2014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
2001年9月12日,依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建设上海紫竹科学园区的批复》,“紫竹”正式获批建立。区别于其他高新区以地名命名的方式,“紫竹”这个看似“任意”的命名背后也有一番故事。骆山鹰表示,“紫”取自于占股50.25%的“母体”紫江集团,“竹”蕴藏了向台湾新竹科技园学习的含义,那里集聚了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等一批高校和科研机构,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典范。
“紫竹”在借鉴众多国内外高科技园区的成功经验后,逐步形成“生态、人文、科技”的立园理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科技与文化的和谐统一,打造一个适宜于求学、居住、创业、就业的生态型、文化型、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建设国际一流的高科技园区。2002年6月25日,“紫竹”正式开工建设;2003年,被列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6年,经国家发改委和国土资源部核准为省级开发区;2011年6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在全国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14位。
“紫竹”荣誉墙
深耕16年,“紫竹”形成了以信息软件、数字视听、生命科学、智能制造、航空电子、新能源与新材料为支柱的产业结构。以微软、英特尔、可口可乐、印孚瑟斯、中国商飞、中广核集团、东软软件为代表的一大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纷纷入驻;同时,积聚和扶持了一批以至纯股份、申联生物、基因科技等为代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也培育和孵化了一批如汉翔信息、云轴信息、冠勇公司、移康智能等业内有影响力的创业创新型企业。
“紫竹”内的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
据介绍,“紫竹”各项经济指标和园区运营数据,已连续15年每年都能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截至2018年一季度,高新区入驻企业有1906家,其中外资企业197家,内资企业1709家。累计吸引合同外资48亿美元,外资投资总额100亿美元,内资448亿元人民币。2017年实现税收62.34亿元,增长10.97%;实现技工贸收入550亿元,同比增长10%。
用于产业项目招商仅3.8平方公里的“紫竹”为何能拥有如此高产出的“含金量”?在骆山鹰看来,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机制体制创新所释放出的巨大活力。“紫竹”在股权结构上进行大胆创新,采纳开放式多元化股权结构和市场为主体的运营机制,集成了政府、教育、科研、资本、产业等优势。搭建由市区镇三级政府、民营企业和大学共建的全新组织架构,形成在政府主导下,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这种全新的“三结合”运营模式,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尊重市场化发展规律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总体运营效率;也从体制上确保了高新区发展从决策到落实、从规划到建设过程中的强大执行力,体现出科学性、灵活性和一贯性,取得了高质高效的成果。
紫竹半岛住宅区
如今的“紫竹”,已经从一个“任意”名成为约定俗成的“固定”名。外部交通也是日益通达,目前地铁15号线紫竹高新区站的工程项目进展顺利,虹梅南路高架已通车。随着基础交通条件的提升,园区的商业金融、健康医疗、商务酒店等配套项目也加快推进规划和建设。同时,园区具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公立华师大附属紫竹幼儿园、小学、中学(华师大二附中紫竹校区)和民办华师大二附中紫竹双语学校;结合园区内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两所知名高校,一同形成了接轨世界的产学研集聚区,近10万高素质人群在此学习、就业和生活。作为园区的住宅配套项目,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紫竹半岛正在打造一个融合教育、人文和生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国际化社区。如同紫竹半岛打出的广告词“一生之城”,“紫竹”用十六年时间交出了一份“产城融合”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