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改革开放40周年首创案例:紫竹打造“一座科技城”
电台:东方广播中心采访部/话厘子 2018-07-20 5037

位于闵行“浦江第一弯”的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民企业为主体开发建设的国家级高新区。这里不仅有世界500强的入驻,更是众多创新企业的热土,历经16年发展,紫竹高新区以务实的态度和敢为人先的勇气,践行着建园伊始的承诺—“给我20年,给你一座科技城”。请听本台记者俞倩、实习生朴书缨发来的报道:

紫竹开发区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记骆山鹰工作之余,喜欢到园区紧邻“浦江第一湾”的滨水岸线林荫道里走一圈,这里的生态经过16年的培育,连许多珍稀鸟类都来筑巢:

【这里原来是吴泾的一块农田,兴奋的感觉,噢,我们画了这样一张蓝图,给我20年,给你一座科技城。迷茫的是什么?这座科技城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2001年,上海市、闵行区两级政府決定建立上海紫竹科学园区,园区规划建设由民营企业紫江集团承担。

骆山鹰说,2002年建设初期他们定下了“生态、人文、科技”的发展理念,志在打造宜居宜业的国际化高科技园区,这种想法当时在全国是很前卫的:

【生态就是环境非常优美,配套非常完善,功功能非常齐全。人文就是交大和华师大两所大学,整建制的搬迁到紫竹,给我们带来人才集聚的效益,科技平台的效应,项目合作的效应。】

万事俱备还待东风,而紫竹高新区的这股“东风”,借助的是其特有的运作模式。骆山鹰说,紫竹从诞生之日起,走的就是市场化路线,有很大的自由度:

【我们是168家国家级高新区里边,唯唯一一家家以民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政府搭台,对经营是不干涉的。我们决策的效率效能非常快,人家一般一个项目3到5万平方米,投资10亿左右要建设3到5年。我们这里一年半就投入运营了,就是占了市场的先机。】

这片“筑巢引凤”的研发基地,其实仅仅只有4个平方公里不到,但吸引了微软、英特尔等国际知名企业研发部门落户于此。此后,紫竹的发展步入快车道,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连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然而,受2008年金融危机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紫竹陷入了低潮,骆山鹰回忆,当时园区的账户中只剩几百万,幸好政府出手相助,帮他们把一家国际超大型饮料公司引入:

【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并没作为旁观者。像这种事情,市政府来帮我们做了,就是等于救了我们的命了,也给我们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

抓住机遇,度过难关的紫竹,将重心放到了培育园区创新型企业的身上,在全国率先打造服务型创业孵化器,紫竹孵化器负责人丁嘉敏说:

【有评审导师的一套标准,什么样叫自主创新,怎么看他的专利,包括后续的辅导和诊断,我们一直是先行先试的,到11年我们培育了将近150个创业企业。】

紫竹高新区内的发明专利占到了其知识产权申请总量的92%,所谓宽水养大鱼,对创新企业而言,尊重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就是“宽水”,至纯科技创始人蒋渊,是土生土长的吴泾蒋家村人,他们的村子就是现在紫竹园区1号楼的所在地:

【紫竹当年其实就是在东川路上的一张蓝图,但是什么最吸引我呢?他在产业集聚,科创服务,包括建立各种平台机制上面,其实是可以让企业,就是非常easy的去做你产业里自己的事情。我们企业其实就像一颗小种子到了这片土地上,然后生根、发芽、开花。】

如今,至纯已是半导体专业设备国产化领域的龙头,它也成为紫竹培育出的上海本土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相信不久的未来,会有更多奇迹在紫竹这座科技之城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