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样本”,全国唯一一家民企运营的国家高新区
《制造·智造》石妍妍 2019-06-09 9604

紫竹高新区,位于上海市闵行区,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民营企业为投资建设主体的国家高新区。2017年,在全国高新区中综合排名14,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中排名第一,以闵行区1%的面积,创造了10%的税收。以其独特的体制机制、良好的产城融合示范、高效的经济产出,成为全国168+1家国家高新区中的独特样本。市场导向的园区运营服务上海紫竹高新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竹公司)是高新区开发主体,注册资本25亿元,由闵行区政府、上海交通大学、紫江集团、上海联和投资公司等七家单位共同投资组建,其中,民营企业上海紫江集团和紫江企业集团各占股50.25%和4.75%。紫竹公司负责高新区总体规划、土地征用、开发建设、招商引资、运营服务等工作,总体上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

在这种独特的体制机制下,紫竹公司本着向股东、向社会、向员工创造价值的原则,自主开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最大限度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价值发挥。一是完全的市场竞争下,企业以高效的运营、高质的服务、较强的执行力、不断的创新谋求生存和发展。紫竹公司前期收入来源以政府扶持资金为主,主要为园区内企业所缴纳税收的市、区两级税收收入,以及园区土地出让金区级地方部分。相比政府主导园区,紫竹公司自身的生存发展与紫竹高新区企业更加紧密绑在一起。所以高新区坚持服务至上,非常注重为园区企业提供优质的铂金产业服务,引进企业、留住企业、助力企业发展壮大。如设立了客户3小时快速反应与项目专职经理机制,企业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该机制得到及时解决。从2004年起,高新区开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至今连续14年不断建设完善,确保服务高质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在团队建设上,紫竹公司员工收入与园区企业发展效益挂钩,形成紫竹公司、员工与高新区企业的利益共同体,激发员工的服务热情和效率。

二是相比政府机关条框约束,运营服务方式更加大胆和灵活。2015年,紫竹公司全额出资成立了小苗基金,专注于初创与成长期科技企业投资,为提升投资成效,将实行投资团队在GP公司持股。又如,高新区了解到,园区企业普遍存在人事代理、人事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诉求,于是高新区快速响应,出资成立了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开展市场化的配套补漏,弥补政府服务功能的盲点。高新区更加注重远期收益和一盘棋考虑,在前期发展中利用母公司紫江集团的资源补贴园区,人力资源等一些下设公司也以服务好园区企业为首要目的,盈利退居其次,这些都是为了促成高新区形成良好的自我造血能力,带来远期持续的盈利模式和反哺效应。

三是自主性较强。政府主导园区的一把手,有的换届较为频繁,领导的换届和流动,一方面为园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想法,但同时也会带来园区发展思路摇摆、战略不聚焦等隐患。紫竹高新区在建园之初就确定招引“研发、创新”型项目为主,并承诺“给我二十年,给你一座科学城”,之后严格按此总目标执行。不同于国内一些园区大力引进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以要素驱动发展,也不同于一些地产商借发展产业之名,大力发展房地产,快速收回现金流的打法,紫竹高新区以严格的入驻门槛,持续招引和培育高附加值的创新型项目,坚持稳步发展,重点引进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风险投资公司及高科技研发企业入驻,以微软、英特尔、可口可乐、印孚瑟斯、中国商飞、中广核集团、东软软件为代表的一大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纷纷入驻紫竹,现已形成以信息软件、数字视听、生命科学、智能制造、航空电子、新能源与新材料为支柱的产业结构。目前有17家世界500强公司设立的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落户紫竹。截至2018年二季度底,高新区累计入驻企业有2094家,其中外资企业213家,内资企业1881家。2018年上半年,实现税收37.44亿元、技工贸收入230亿元。

在发展模式上,紫竹高新区改变以往传统招商引资为主的模式,注重培育新兴产业,鼓励人才创新创业,逐步实现“招大”和“扶小”两手抓,为本土的双创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和资源,扶植以民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的科创企业发展成为龙头企业,已与英特尔、中航无线电子、百家合、人民网、百度等国内外知名行业龙头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孵化培育产业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以聚人为核心、以教育资源配套为先导的产城融合典范很多高新区的发展,都走了一条先工业化、再城市化的路径,先以集聚企业为主,再到集聚人气,经历从第一代工业园到二代科技园,再到第三代科技城的转型升级和摸索前行。紫竹高新区从2002年建园之初,就确定了走高端的主基调和产城融合发展路线图,以“生态、人文、科技”这一先进的建城理念指导发展,打造了一个高情感、深黏度的科技城。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做法:

一是建园初期就引入上海交大、华师大两所重点高校,植入“科技”基因,注重功能融合。2007年,上海交大整建制搬迁至紫竹高新区,占地约5000亩;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主体搬迁至高新区,占地约2200亩。高校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对园区研发、创新、创业等功能承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对园区品牌形象、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潜移默化的持续性价值也是无法估量的。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二是建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国际教育的全链条教育配套体系,增强人才黏性。紫竹高新区拥有整建制的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初中、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和紫竹幼儿园,民办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双语学校,提供人才子女入学的全链条服务。引进国际高等教育资源,打造紫竹国际教育园区,目前已有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华东师大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合作举办的亚欧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海法大学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国际学院等院系。

三是以商会牵头开展多类活动,建立有温度、有感情的、有质量的社交联系。高新区专门成立商会,一方面,吸纳园区发展较好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高管参加,建立小圈子高质量社交联系;另一方面,面向园区所有企业,编辑印发《紫竹国家高新区企业试验(仪器)设备共享服务手册》,开展“走进企业”等系列活动,促进园区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合作,丰富人员文娱生活,让在高新区生活工作的人大大增强身为“紫竹人”的认同感、获得感。

结 语

近年来,工业地产和产业地产发展迅猛,大量开发商投入其中,园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小而高精美特,紫竹高新区的模式提供了一个示范样本。当然,民营投资主体园区相比政府主导园区,缺乏政府背后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背书效应,也缺乏政府的各种项目聚焦、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对民营投资主体的战略研判能力、资源链接能力、现金流能力、输血能力等要求很高。

建设运营产业园/科技园/科技城是一个持久战,从前期资源导入、功能构建、环境营造、企业创业孵化、企业培育成长到产业生态、创新生态、园区生态,形成可持续的自我造血能力,这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有坚定的立场、一以贯之的信念和耐得住寂寞的信心。当一个科技城真正建立起来以后,创业企业带来的活力经济、企业成长带来的经济效益、人才集聚带来的商业效益、园区带来的品牌效应,将形成一个源源不断、良性循环创造价值的生态体系。

紫竹滨江公园